首頁>留學攻略 >格樂大學舉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后疫情時代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分論壇》企業家發言精彩回顧

格樂大學舉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后疫情時代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分論壇》企業家發言精彩回顧

(來源:泰國格樂大學 時間:)

2022年12月3-4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后疫情時代國際教育思考與發展”主題研討會在泰國格樂大學成功舉辦。中國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政府主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是自2008年起為增進中國東盟彼此友誼、開展教育合作、加強區域間文化交流而舉辦的長期活動。此次主題研討會屬于2022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活動,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東盟國際教育協會(泰國)等單位的指導下,由泰國格樂大學、泰國-中國國際學校和北京語言大學聯合主辦,主會場設置在泰國格樂大學國際學術會議中心,同步開啟了中國網+(央媒)、網易、新浪、抖音等國內外十余個主流媒體直播平臺,面向全球使用泰語、中文、英語進行同步直播。來自中國、泰國、英國、俄羅斯、新加坡、柬埔寨、緬甸等國家的3000多名專家和學者,以及作為本次研討會協辦單位的中國百余家院校,通過直播平臺全程參與了研討會,會議期間累計觀看實時直播的人數近300萬人。
 

本次主題研討會上,設置了《中泰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高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后疫情時代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后疫情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性轉化與海外交流》四個主題的主旨報告環節。

在12月4日舉辦的《后疫情時代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分論壇上,企業家代表團海爾東南亞總裁張政匯先生、泰中僑商聯合會主席鄺錦榮博士、泰國浙江商會會長祁曉云董事長、山東總商會會長馮文亮教授紛紛就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會議由格樂大學校長助理齊斌主持。

 

海爾東南亞總裁 張政匯先生發言

張政匯先生說,三年的疫情讓我前所有未有的感覺到中國企業走出來需要更多的本土化人才,而如何培養理解中國文化的本土化人才尤為重要。這就需要中國與東盟之間更多、更深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希望格樂大學舉辦的本次活動能夠加強中泰新(中國、泰國、新加坡)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為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出海企業培養更多的會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本土化人才。

 

泰中僑商聯合會主席、泰中文化產業集團總裁鄺錦榮博士發言

鄺錦榮博士說到,新冠疫情對各行業都產生深遠影響,在后疫情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疊加環境下,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將如何發展,成為教育 4.0 的重要內容。并從①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教育的創新也離不開科技發展、②資源的深度整合,各行業優勢互補、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優勢凸顯三個方面來闡釋。

并指出之前和格樂大學合作的項目,努力培養在泰企業家提高綜合學歷水平,目前第一期學員都已經結束課程。此次合作也為后疫情時代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前期能動力,未來也會繼續支持格樂大學的發展,一起繼續為在泰企業家提供有效保障。

 

泰國浙江商會會長、Sansin集團祁曉云董事長發言

祁曉云董事長表示,由于一場突來的疫情,使全球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疫情終究會過去,東南亞各國從10月1日開始全面開放,經濟受多方面持續的助推,其中包括旅游、消費、出口、投資等都有顯著的增長。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不斷實施。這被視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里程碑。“RCEP”的簽署是十五個國家的一個貿易區。它的影響力可謂是非常的巨大,它涵蓋了二十三億人口,GDP的總量超過了二十五萬億美元,約占到了全球貿易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這就意味著將成為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有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深化,在這兩個大背景推動下,東盟新興經濟發展前景一篇向好。

通過本屆研討會,我們共同把握時代機遇,利用好我們自身的優勢,為促進東盟經貿文化貢獻力量!

 

山東總商會會長、山東大學泰國校友會會長、G30國際峰會榮譽副主席、兼東南亞理事處主席馮文亮教授發言

馮文亮教授說,后疫情時代,針對教育科技文化的融合,我有幾點思考和想法:

第一,教育是基石,而國內政治制度架構中,科技和文化是平行的,那能否從政治制度上先將科技和文化以及教育的政府職能部分先有機地融合起來,教育發達了,科技才能推陳出新,文化才能更富內涵和魅力。

第二,各高校聘請全球范圍的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培訓師等增加適應潮流發展的臨時學科,而不是固有的教材幾十年不變,教材要改革,課程設置也要改革,特別是掌握了先進科技的企業家資源要充分重視起來,這樣子既有利于先進科技在大眾中迅速普及,也避免企業倒逼政府,政策不能適時實施落實,同時也能更好地踐行政府服務于人民的執政初衷,并通過政府職能幫助企業盡快打開市場,服務人民大眾。

第三,政府要鼓勵高科技企業在教具、設備方面加大研發力度,鼓勵社會辦學,讓教育更接地氣。

第四,適應后疫情時代大環境,線上、線下交流相結合,鼓勵企業走進企業,走進校園,定向研發、定向培訓,由點及面,全民學習,多多鼓勵教育軟件APP的研發。后疫情時代只是一個概念,什么時候結束,會不會結束,我們現在都說不好,但是,要從疫情中吸取教訓,要通過疫情引發思考,對社會的發展要有明確的方向,對于不同的文化要有辯證的認知,東西方文化要展開對話和交流,不同的文化要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先進科技也要有共同的目標,協同發展,而不是天鵝梭子魚和蝦各奔前程。